“近两年,国务院《政府工作报告》先后提出要开展和持续推进‘人工智能+’行动。河钢坚定不移与国家战略同向同行,积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机遇。”10月23日,在第十五届中国钢铁年会上,河钢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刘键以《实施“AI+钢铁”行动加速推进钢铁行业智能化转型》为题作了主旨报告,介绍河钢智能化转型的思考和实践,并分享对钢铁行业智能化发展的体会。
01、技术迭代:人工智能正重塑钢铁行业生产模式
刘键在报告中表示,“人工智能”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,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。数字化驱动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引领科技创新,已成为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。
近年来,以深度学习、生成式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,并逐步渗透到人类的生产、生活方方面面。刘键表示,钢铁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,拥有丰富的数据基础和工业场景。当前,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应用到钢铁生产、制造、经营的各个方面,人工智能的深度赋能正在重塑钢铁制造流程、重构钢铁产业链条。
02、河钢实践:人工智能赋能转型升级
刘键介绍,当前,河钢坚持把智能制造纳入企业发展战略,大力实施“智能化提升行动”,构建了要素化数据生态,加快以人工智能赋能企业转型升级。河钢基于自主研发的“威赛博”工业互联网平台,打造了智能装备、智能产线、智能工厂、智慧企业、上下游产业生态圈等多层级应用实践案例,构建了“点、线、面、体、圈”数字化高效协同的智能制造体系。
聚焦人工智能与新兴技术融合,推进智能装备研发应用,实现单点突破和关键场景效能显著提升。河钢自主研发自动检验、无人天车等36项个性化的智能装备产品,其中“冷轧带钢表面清洁度检测技术”实现行业首发,“二维+三维复合热态钢轨表面检验装备”打破国外垄断,实现国产化替代。
大力推进“模型化生产”,全面打造智能产线。河钢自主研发了自动炼钢、高精度热轧等80多项自主可控的核心工艺模型。推动生产过程由“经验控制”向模型化控制的转变。其中,“全模型化转炉炼钢系统”国内首发转炉自动装铁模型,自动出钢成功率达到98%以上,转炉炼钢效率提升10%。
推动人工智能、数字孪生等技术与制造流程全链条融合,打造了一批“智能制造示范工厂”。河钢率先在行业内发布钢铁行业垂直领域大模型,以“大模型+小模型”模式赋能智能工厂建设。截至目前,该集团有5家单位入选工信部“智能制造示范工厂”名单,4家单位揭榜“卓越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”。
统一管理和工作平台,强化数据驱动,加快打造“智慧企业”。河钢建设“集团级钢铁企业公共服务平台”和一站式工作平台,实现集团化集中运营管控和跨区域团队协作,推动管理效能提升35%、审批效率提升83%。2022年,该平台入选“全国智慧企业建设创新案例”。
聚焦客户增值服务和绿色低碳发展,打造产业链上下游“互联互通”生态圈。河钢构建了DAC客户直连平台,打通上下游客商生态圈服务场景;自主研发“WesCarber碳中和数字化平台”,提供碳足迹管理等全场景解决方案,目前已为全球客户出具70多份碳足迹证书。
03、示范行动:加速打造钢铁行业“全域智能体”
刘键表示,河钢积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机遇,围绕生产制造、市场营销、产品研发、绿色低碳等领域,启动实施、大力推进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,加快由“局部智能”向“全域智能”转变,努力打造钢铁行业的“全域智能体”。
生产制造领域,建立数据驱动、智能决策的人机混合数字孪生系统,实现精准预测和控制;市场营销领域,构建产线画像、客户画像、智能客服,打造计划—执行—控制—反馈有机协同的一体化闭环管控体系;产品研发领域,搭建全域“知识图谱”,向基于数据和智能化的新型研发模式转变,大幅缩短研发周期、提高研发效率;绿色低碳领域,以极致能效为目标,开展节能、减污、降碳一体化精细化管控,构建能源—碳排放协同管控全景图。
刘键最后强调,人工智能赋能钢铁,不仅重新定义了钢铁生产,更加速推动了传统制造业的“智变”。面向未来,河钢愿携手行业生态伙伴,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钢铁行业的深度应用,以数智化基因重塑钢铁产业价值链条,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可持续和更加高端、智能、绿色的钢铁。
来源:中国冶金报社 |